1961年4月2号下午,刘少奇让湖南省委安排了一辆吉普车,还带了个帮手,火急火燎地从长沙出发,一路往宁乡赶。在宁乡的王家湾呆了几天后,刘少奇对农村的大致情况心里有了点数。他觉得得换个地儿,继续深入调研。
出发之前,刘少奇说要到韶山去看看毛主席以前住过的地方。他特意跟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说了好几遍,千万别提前告诉韶山那边,让他们做准备或者招待。到了4月9号,那天早上天气特别好,刘少奇迈着大步走进了毛主席的故居。里面的工作人员一看,愣住了,没想到今天第一个来参观的竟然是刘少奇。大家伙儿一块儿喊了起来:“刘主席来了!刘主席来了!”
毛泽东的老家是那种在湖南农村挺常见的“凹”形房子,当地人管这种房子叫“一担柴”。这房子从中间堂屋那儿分开。东边是盖瓦的屋子,西边则是茅草顶的,两家人分别住在两边。住在东边瓦房里头的,就是毛泽东他们一家子。
毛泽东的曾爷爷毛祖人,老家在滴水洞脚下的东茅塘。他有两个娃,老大叫毛恩农,老二叫毛恩普。俩兄弟长大后,都娶了媳妇生了娃。毛恩农有三个儿子,而毛恩普呢,就一个儿子,那就是毛泽东的爸爸毛贻昌。
毛祖人看着四个孙子都成家立业,家里人口越来越多,发现东茅塘的老房子实在住不下了。毛泽东的侄女毛小青在电视台采访时说起过,1878年,为了解决住房问题,毛祖人咬牙借了钱,买下了上屋场的地方,但那时候家里还没分家,是毛菊生一家先搬到了上屋场。那上屋场也就五间半屋子,半间是指堂屋的一半,堂屋通常比其他房间大,韶山那边好多家庭都是两家共用一间堂屋呢。过了十年光景,毛家决定分家了。毛菊生住山冲里住习惯了,就想回东茅塘。而这时候,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当兵回来了,见过些世面,脑袋也灵光,他觉得上屋场的位置进出比东茅塘方便多了。两个人一合计,就换了地方住。毛泽东在东茅塘出生刚满月,父亲就用一个箩筐挑着他,另一个箩筐装着衣物,搬到了上屋场。
毛贻昌这人特别能吃苦,还节俭,他当过兵,脑子转得快,做生意也有一套,家里经济挺宽裕。后来,随着毛泽东和两个弟弟的出生,家里五间半房子住起来就显得特别挤。于是,毛贻昌就开始一点点扩建,慢慢增加到十三间半房。这些房子有客厅、厨房、睡觉的房间,还有放东西的地方。在韶山这一带,就房子来说,毛泽东家已经算是挺有钱的农户了。
西边那半拉堂屋,其实是隔壁毛贻业的,他是毛主席的族里叔叔。两家人做了多年邻居,关系挺不错的。到了1921年,毛贻业家里头困难,打算把房子卖给毛主席家。那时候,毛主席他爸已经不在了,家里是毛泽民做主,定金都给了。可毛主席晓得这事儿后,就让毛泽民给毛贻业送了些钱回去,说房子不买了,让他们一家爱咋住咋住。后来大革命垮了台,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抓共产党人和革命老百姓,毛主席以前住过的房子也被国民党政府给收了租出去。一直等到解放以后,这房子才又回了毛家人的手里。
刘少奇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时,对展出的每样东西都瞧得特别认真。他时不时会伸手摸一摸,有时候还会问讲解员:“这个是原来就有的,还是后来做的复制品?”他逛完客厅又走到厨房,看起来对毛泽东家里的那个大锅台特别感兴趣。他仔细地看着大锅盖,接着伸出右手,把锅盖给掀开了,眼睛紧紧地盯着那口又大又深的铁锅,嘴里小声嘀咕:“毛主席家以前肯定是个大家庭,人多热闹啊!”
穿过厨房那道高高的门,刘少奇认真瞧了瞧毛泽东爹娘的卧室,还有毛泽东、杨开慧以及岸英、岸青以前睡的房间,顺道也瞅了瞅毛泽民、毛泽覃、毛泽建他们的卧室。走到舂米房,一看见那杵臼,刘少奇的眼睛就亮了。可能是因为他太了解这些物件了,又或者是想起了离韶山不远的炭子冲家里也有个舂米房。他一边看一边跟边上的记者说起来,这时的他就像个讲解员:“这东西现在看挺普通,但在以前我们湖南的农民家里,可是贫富的象征。穷人家里根本用不上这舂米的杵臼,有的家有一个,有的家有两个甚至三个。你们瞧,毛主席家里有两个杵臼,这说明当年他家条件还不错,挺殷实的。”
刘少奇说到这儿,转头问刚到的那些当地干部:“土地改革那会儿,给毛主席家里定的是啥阶级呀?”
“那是富农。”那位干部答道。“嗯,也对,就算不是富农,起码也是个富裕点的中农。”刘少奇接着说道。
1950年冬天的一个日子,韶山乡的庄稼汉们正忙着给田地里施肥。这时,大伙儿瞧见两个小伙子骑着一匹枣红大马,从远远的地方缓缓而来。大伙儿好奇地凑近瞧瞧,这不是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嘛。他俩这次是遵照老爸毛泽东的吩咐,回家来跟大伙儿说说他对土地改革的一些看法。
不久前,韶山乡搞土地改革,进行到要给各家各户定成分的时候了。这下子,可把负责土改工作的韶山乡(那时候还叫清田乡)农会主席兼乡长毛寅秋给愁坏了。该给毛泽东家定个啥成分呢?毛寅秋可是地道的韶山人,对毛泽东家的情况熟透了。
毛泽东他爸毛贻昌,生下来那会儿家里穷得叮当响。因为欠了一屁股债,他不得已去投了李鸿章的淮军。淮军啊,是从湘军里分出来的。1864年,曾国藩带着湘军把太平天国给平了,毛贻昌就拿了点退伍钱回了老家。这点钱,就成了他翻身的种子钱。他先是买了块一公顷的地,然后开始在村里搞粮食运输和买卖,还收那些破产农民抵押的地。等到毛泽东出世的时候,家里头已经算得上是小康了。到了1907年,毛贻昌手里已经有了两公顷的地,一年能打57.5公担的稻谷。家里七八口人,算上请的一个长工和一个冬天在磨坊打下手的短工,一年得吃掉22.5公担的米。剩下的35担米,毛贻昌就拿去卖了换钱。
他们家有个简易的棚子,专门圈养牲口,里头少说也有一头壮硕的水牛。旁边还有个粮仓、猪舍,以及一个小型磨面坊,家里还藏着两三千块钱的现金。那座红砖瓦房跟周围邻居的茅草棚子比起来,真是天壤之别。毛泽东年轻时,没少帮老爹去讨债。
毛寅秋琢磨着,要是按照毛主席家里的老底子财产,那铁定得算作富农。但把一个革命大领袖的家给标成富农,这哪儿成啊?他犯了难,实在没办法,只能提笔给毛主席写信,求他给指个路。
毛寅秋给毛泽东的信里说了这么个事儿:咱家乡的老百姓,在党的带领下,还有您的关心下,土改这事儿已经进行到分地界、分田地的那一步了。韶山那地界,山多田少,大概算了下,人均也就九分三左右的田地。想问问您老家在韶山还有几口人,能分到多少地。我跟您说说这事儿,也想听听您的看法。
毛泽东接到信以后,他先跟岸英和岸青仔仔细细讲了讲家里的情况,接着,让俩儿子把家里状况和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比对一下,瞧瞧自家该归到哪一类,该咋处理。岸英和岸青也挺犯愁的。这时候,毛泽东开口了:土改政策是党定的,咱家跟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,得按政策来,不能讲私情。 这回,毛泽东没给老家写信,而是直接打发岸英和岸青回去一趟,一来保证他的话能原汁原味传达到,二来也让孩子们出去见见世面,长长见识。
回到家乡后,毛岸英和毛岸青把老爹的想法说了:第一,家里的财产都分给乡亲们;第二,要是被划成富农,那就没啥好说的,这里有三百块钱,算是退出押金;第三,政府办事得公正,不能因私废公,按规矩来,这样老百姓才会信赖政府。
从毛泽东的老家参观完后,有人跟刘少奇说:“刘主席,您来一次不容易,要不跟大家合个影吧!”刘少奇就答应了。在那块写着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的牌子下面的正屋门口,站了一大堆韶山的乡亲们。这些韶山人高矮胖瘦都有,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,但都紧紧围在共和国主席身边,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真心的笑容。
拍完照片,大家才慢慢地、有些不舍地各自离开。刘少奇这时转头看向旁边的王光美,指着那块红底黄字的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牌子说:“这块牌子上的字得改一改,把‘故居’换成‘旧居’。‘故’字容易让人想到去世,但毛主席现在还健健康康的,所以用‘故居’不太合适。换成‘旧居’更恰当,大家听着也心里舒服些。”
这块牌匾最初写的是:“毛主席,中国人民的大领袖的故居”。1949年10月17号,长沙各界代表45人一起来到韶山,看望毛主席的家乡。他们由毛泽东的族叔毛贻明领着,去参观了毛主席以前住过的房子。
毛贻明那时候已经过了七十岁,他管着毛泽东的老房子,还负责接待来访的人,自己平时也住在那儿。那时候,老房子里啥古董文物都没有,大门口连个牌子都没有挂。跟团一起来的毛华初,他走过去跟毛贻明说:“老支书,以后来这儿看的人肯定越来越多,咱是不是在房子前面挂个牌子啊?”毛华初是毛泽民和王淑兰抱养的儿子,毛泽民是毛泽东的亲弟弟,也是这老房子原来的主人之一。在毛泽东三兄弟里,毛泽民在这老房子里住的时间最长。
一句话扔出去,就像石头扔进池塘,涟漪四起,大家都觉得这个点子挺好,但具体写啥内容呢?毛贻明摸着下巴上的胡子,问大家的看法。有人提议写毛主席以前住的地儿,也有人想写毛泽东的老家。可毛贻明琢磨着,这些都没能说到刚解放的老百姓心坎里去。毛华初低头想了想,记起了自己跟着军队往南走时,老百姓举着毛主席的画像游行,那画像上都写着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”。于是,他就说,要不匾额上就写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”。
这个点子大家都觉得很不错,没多久,韶山毛泽东的老房子前就挂上了新门牌,上面写着“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家”,这字还是毛泽东的老师毛宇居写的。门牌一挂出来,大家都夸好。但毛泽东知道了这事儿后,觉得不太合适,提议换个门牌。他说:“伟大不是随便说说的,哪能写上伟大就真的伟大了呢?”所以,他建议把门牌上的“伟大”俩字去掉。那时候,湘潭县的县委书记华国锋就召集大家开会商量,到处找人提意见。最后,在1955年3月,老房子的门牌换成了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。
这块门牌挂了好些年,毛主席回韶山瞧见了,感觉挺不错。到了1961年,刘少奇提了个建议,说韶山那儿的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门牌,改成“毛泽东同志旧居”更好。就这样,到了1965年9月28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写的“毛泽东同志旧居”这几个字,被做成贴金的木牌,挂在了老屋的大门上。
1976年,毛泽东离世,成了过去的人,所以原本挂着的“毛泽东旧居”牌子就换成了“毛泽东故居”,这新牌子是邓小平写的。
毛主席再次踏上井冈山,见到烈士的亲人时,对汪东兴说:去请那两位嫂子过来吧。
那位曾决定开除毛主席学籍的校长,到了晚年生活拮据,连基本的粮食都难以保障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毛主席心怀大度,特意安排人给校长送去了1200斤大米,还有50万元以解其困。
股票配资常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