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五金被佛山一对兄妹做到上市了!
就在7月30日,佛山悍高集团正式登陆深交所,成为今年首个家居五金上市品牌,当日股价就飙升418%,市值达320亿,震惊了业界。
悍高集团是以五金代工起家,谁能想到,厨房里那些不起眼的碗碟收纳、衣柜中沉默的滑轨、支撑等金属配件,竟能撑起一个超300亿市值的资本神话!
这家由欧锦锋、欧锦丽兄妹掌舵的企业,从1500平方米的代工小厂起步,用二十余年时间将‘小五金’做成了‘大生意’,年入28亿、净赚5亿,拿下了收纳五金全国销量第一。
在同行普遍亏损的背景下,悍高是如何实现61.8%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的呢?一起来看看。
五金行业常被贴上“低技术”、“低利润”的标签,但悍高却抓住了两个关键机会:一是家居消费的刚性需求,二是中高端化的升级趋势。
悍高早年是做五金代加工业务的,由于利润太低,欧锦峰直接砍掉了蒸蒸日上的五金代工业务,转向自主品牌“悍高”,专注厨房、家居功能五金市场。
铰链、导轨、拉篮这些产品,看似微不足道,却是橱柜、衣柜的“关节”,用久了会生锈、卡顿,消费者宁愿多花几百元换一套高品质的。
悍高瞄准这一痛点,将基础五金毛利率做到40.1%,收纳五金做到37.96%,远高于行业均值。
更聪明的是,悍高避开了与建材卖场的价格战,转而绑定欧派、金牌厨柜等头部家居品牌,成为它们的核心供应商。
2024年,其基础五金收入同比增长62.6%,贡献了67%的营收增长。
一位行业人士调侃:“悍高就像‘五金界的宁德时代’,不直接卖家具,但家具里全是它的金属配件。”
这两年,家居行业普遍在亏损,建材卖场销售额连年下滑,悍高净利润却逆势增长58.1%,盈利能力在行业内稳居第一。
除了产品的竞争力外,悍高在佛山还有60万㎡的大型数字制造基地,生产效率比同行直接高出30%。
在经销商管理方面,悍高要求必须先付全款才能发货,这样的严苛条件导致去年就有71家经销商退出,但也筛选出来真正优质的客户,给企业带来了充沛的现金流。
除此之外,悍高为了弥补传统渠道的缺陷,开创了独特的“云商模式”。通过自营云商平台直接让当地的小型五金建材店、家具厂在线下单,该模式在2024年为悍高贡献了3.42亿元营收。
不过,其云商模式中有76%的订单缺失收货信息,尽管公司解释为“经销商自提”,但市场仍质疑其是否涉及刷单冲业绩。
此外,悍高曾因专利侵权赔偿515万元,且智能晾衣机被消保委点名存在安全隐患。
从代工小厂到“五金第一股”,悍高靠的不仅是抓住趋势和绑定大客户,更是敢于转型、极致效率的战略定力,但也唯有守住诚信与质量的底线,才能走得更远。
悍高集团的招股书里,一个数字格外扎眼:创始人欧锦锋、欧锦丽兄妹合计持股83.74%,加上妹夫任采购副总监、妻弟管供应链,家族表决权高达89.76%。
这种“家天下”模式,曾让悍高从代工小厂逆袭为行业龙头,却也埋下了“家族垄断”和人才瓶颈的隐忧。
家族企业的最大优势是“决策快、执行狠”,早年欧锦锋发现代工利润被压到不足10%,当即拍板砍掉所有代工订单。
这一转型决策若放在其他企业,恐怕需要层层审核及多次开会讨论才有结果。此后,悍高又用同样决策速度完成从厨房五金到全屋场景的扩张。
另外,悍高的亲属网络还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。“自己人”模式让悍高的销售费用率仅8.2%,比行业均值低4个百分点。
一位经销商透露说:“他们仓库半夜都能发货,换其他企业要走三天流程。”
然而,随着企业越做越大,弊端也逐渐显现。最突出的是“人才天花板”:悍高研发投入常年徘徊在3%,虽有1173项专利,但核心的铰链阻尼技术仍依赖德国海蒂诗授权。
一位离职工程师坦言:“非家族成员很难进入技术决策层,创新提案常被‘再等等’驳回。”
更隐秘的风险在供应链,招股书上显示,悍高2024年原材料采购均价较市场高15%,而妹夫主管的采购部解释为“品质优先”。
对比同行,坚朗五金同类原材料成本低12%,却未牺牲良品率。市场因此质疑:亲属把控的采购链,是否存在利益输送?
悍高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,上市后,它模仿公牛集团增设3名独立董事,并承诺将关联交易比例从35%压至20%以下。
但深交所问询函仍犀利指出:84%的股权集中度,如何防范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?
悍高或许需要更彻底的改革。比如设立家族成员任职的“能力门槛”,或像真功夫早期那样试行轮值CEO制。
毕竟,资本市场给的50倍市盈率,赌的不是数字泡沫,而是未来可持续的价值增长。
悍高集团正试图改写行业规则,从厨房拉篮、衣柜滑轨的“隐形配角”,转型为全屋收纳解决方案的“主角”。
2024年,其毛利率冲上37.3%,远超传统五金企业20%的平均水平,资本市场更给出50倍市盈,押注的正是悍高想用“五金定义生活”的叙事升级。
那么,五金配件真能成为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吗?这些年,悍高的转型路径清晰可见。
产品维度上,他从单一铰链、拉篮扩展到涵盖厨房、浴室、阳台的“全屋五金系统”,SKU超1万种,甚至推出智能升降衣架、隐形折叠门等跨界产品。
同时累计斩获30项国际设计大奖(如红点奖、iF奖),还主导制定多项国家标准,试图从“代工思维”转向“标准制定者”。
在线下,其展厅模拟真实家居场景,高端系列“希勒飞碟3.0”更被包装成“收纳艺术品”。
这种升级直接拉动客单价,一套悍高全屋五金方案均价可达3万元,是传统配件的10倍。但问题在于:五金终究是低频消费,如何像宜家那样让用户反复买单?
对标宜家便不难发现,宜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品牌粘性,通过平价设计、沉浸式展厅和肉丸餐厅,将购物变成生活方式体验,而悍高目前仍缺乏同等号召力。
具体来看,悍高70%的营收依赖家居卖场和装修公司,反观宜家90%收入来自直营店。悍高虽尝试开设独立展厅,却仅覆盖全国191个城市,远低于宜家39家中国商场的辐射力。
更关键的是,五金消费高度理性,消费者更关注承重、寿命等参数,而非“情感联结”。悍高虽推出与宜家联名合作的拉篮,但品牌溢价仍难比肩家居巨头。
不过,悍高也在尝试“曲线突围”:一方面绑定欧派、金牌橱柜等头部家居品牌,通过定制五金借力它们的渠道与用户基础;另一方面押注智能家居,研发智能感应抽屉、语音控制升降柜等产品,将五金融入IoT生态。
即便如此,悍高仍面临“天花板高度”的终极挑战。德国海蒂诗、奥地利百隆等国际五金巨头,海外收入占比超60%,而悍高仅5%。
虽其招股书透露将投资1.2亿建设海外研发中心,但面对欧洲企业的技术壁垒(如百隆“阻尼缓冲技术”专利),突围难度极大。
资本市场的耐心同样有限。悍高目前50倍市盈率,隐含着对其成为“中国版骊住”的期待,可若未来三年营收增速低于20%,估值恐将迅速回调?
悍高的发展,将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一面镜子,它要么成为“中国版宜家”,要么止步于“区域冠军”。
而这场从“卖配件”到“卖生活方式”的跨越,不仅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,更关乎其能否在理性的五金赛道上,真正建立起让消费者认同的情感价值与品牌护城河。
-END-
股票配资常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